傳統化肥產能過剩 新型肥料求“出線”
復合肥市場產能過剩,已經不是一個新鮮話題,但是所謂市場需求下降,行業利潤偏低行內專家也有不同的聲音,復合肥生產廠家紅四方肥料專家表示,未來肥料產業應當實施質量代替數量的發展戰略。并不是市場需求下降,而是需求有所轉變作物專用復合肥、水溶肥、穩定肥料等功能性肥料轉變。
據品牌復合肥紅四方市場中心獲悉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化肥總產能已達到13167萬噸,化肥產量達到8011.73萬噸,而我國化肥需求量僅為6610萬噸,生產過剩量在1401.73萬噸,過剩產能近一半。據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核實,雖然國內有生產許可證的復混肥企業已由高峰時的4400多家下降到3400多家,但產能依然巨大,企業開工率普遍降低。
肥料產能過剩帶來的弊端是多方面的。
(1)將會使市場競爭趨于同質化,行業平均利潤整體下降。2013年,化學肥料制造業銷售利率為4.43%,其中,氮肥制行業2.31%,磷肥制造業2.46%,復混肥料制造業4.88%。
(2)其次,產能過剩會導致市場無序競爭嚴重。專家指出,目前,我國有法可依的行業管理標準仍然主要依賴于2000年出臺的《肥料登記管理辦法》,已經遠遠滯后于肥料行業的發展,肥料安全問題突顯。
(3)企業經營誠信不足,有些肥料企業為擴大銷售和影響力,發布夸大效果信息或虛假廣告,擾亂了國際市場,所以出現被反傾銷現象,損害了國家形象。
據《新浪財經報》的《未來化肥產業應實施質量代替數量的發展戰略》一文中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趙秉強說“未來化肥產業發展的重點應當是如何提高效率與利用率,而不是繼續大幅度提高施肥水平,我國肥料產業應實施質量替代數量的發展戰略。”并且中國石油和化工工業規劃院副總工程師高永峰也認為肥料市場應該優化、調整產品結構,以提高肥料利用率為主線,發展能增加肥效的新型復合肥,例如,微生物肥、商品有機肥、土壤調理劑、緩釋肥料、控失肥料、穩定肥料、專用復合肥、抗旱保水等功能性肥料等。
傳統肥料的市場需求盡管下降,但是提高肥料附加值和利用率的新型肥料市場卻是一片藍海,新型復合肥將是農業生產發展的方向,也是解決傳統產能過剩的一種方式。
據品牌復合肥紅四方肥料專家介紹:近年,國家已將很多新型肥料列為重點推廣項目,并以示范形式推廣到全國多個省份,基本覆蓋了中國糧食主產區以及主要的農作物產品。未來國家還將加大對高效環保肥料的推廣力度,這也是新型復合肥發展的機遇。
新型肥料能否“出線”,還得看各大復合肥生產廠家與各大復合肥經銷商是否能利用好當前產能過剩所形成的倒逼機制,把握好國家的政策導向,增強自身競爭力,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加速產品差異化發展,提升附加值。企業之間應加強創新合作,從競爭走向競合,共同穩定市場,以創新合作突破行業困局,而非互相拼價。的政策與推廣力度了。不過相信本身輔加值很高的新型復合肥產品將會成為肥料“新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