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長除了需要陽光、空氣和水之外,還要吸收大量的礦質營養元素,如氮、磷、鉀、鈣、鎂、硫等。就像人要吃飯一樣,植物也要“吃飽吃好”,才能茁壯成長、高產穩產。萬物土中生,植物所需的礦質營養元素主要從土壤中吸收,每次收獲必然要從土壤中帶走一定量的養分,隨著收獲次數的增加,土壤中的養分會越來越少。若不及時施肥,土壤肥力就會逐漸下降,產量也會越來越低。為了保持土壤肥力、維持可持續生產,就必須把植物帶走的養分以施肥的方式歸還給土壤。這個理論叫養分歸還學說,是德國化學家李比希于1840年提出來的,是現代科學施肥最重要的理論依據。
在當前農業種植強度大、產量需求高的情況下,單純依靠土壤養分供應,無論從數量上還是時間上,都無法持續不斷地滿足作物高產優質的需求,主要有3個原因:①土壤養分含量較低,供應量往往低于作物對養分的需求量,特別是氮、磷、鉀等大量營養元素。②土壤養分供應與作物需求在時間和空間上不匹配,土壤中的養分不能滿足作物快速生長階段的集中需求。③土壤養分總量有限,不能滿足連續高產種植的需求。
肥料不僅能為作物生長直接提供營養物質,還能補充土壤中因作物生長帶走的養分。所以說,肥料是作物的“糧食”,種地離不開施肥。
內容引自全國農技推廣微信公眾號